以2019年国考试卷为例,解析申论“秒杀”小技巧

2019-11-20 11:57:51

大家都知道,申论的材料中蕴藏着申论的一切答案,读懂材料,就读懂了申论。但是动辄五六千字的材料,还要破解出卷人设置的各种障眼法,是一件很费神的事情。

行测有所谓的“秒杀”技巧,其实申论材料中也有,一些具备强烈特征的句子或者词语,就是用来引导答案的。

任何文章,都是为了表达作者观点的。申论试卷的材料并非是出卷人自己撰写,而是从各种文献中搜集而来,并且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原文章的内容。原作者在撰写之时,不会考虑自己的文章是否能够成为公考试卷,因此文章中保留了许多直接表达观点类的文字。这就给我们准确找到答案提供了便利,我们只要能够识别出这些内容,就能迅速找到答案。

今天以2019年国考申论副省级试卷为例,来介绍一些秒杀小技巧。

一、表观点类的词句。比如认为、觉得、意思是。

1:H认为,人们对乡村的“投奔”,实质上是在投奔乡村所呈现的“文明意义”,这种“文明意义”有三。

分析:认为引导的就是作者的观点,实质上表明作者的本意,因此,这句话想说的就是乡村文明呈现出“文明意义”。

2:认为:“农村是不断供给城市人口的地方。如因教育缺乏,供给的都是无知识的人口,那不但于城市文明没有帮助,反而妨碍不小,乡村教育不发达,不但是乡村问题,而且变成城市问题了,而乡村经济事业如没有和城市同样的速度进展,亦必引起城市原料的恐慌

分析:这句话主要想表达的观点就是如果乡村的教育和经济事业不发展,会引起城市的连锁反应。因此,通过问题可以反推对策:加强乡村教育和经济事业发展。

3:在他看来,乡村建设必须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他因此强调服务于乡村建设的研究,“要注意应用的方面,有生物的研究,有理化的研究,有农林的研究,有医药的研究,有社会科学的研究”。后来北碚建立了西部科学院,就具体体现了他的这一思想。

分析:这段话也是表达作者的观点,“他因此强调”和要么的“要注意”都进一步表明作者观点,所以作者的观点就是要加强服务于乡村建设和应用方面的研究。

二、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

   1:“我们村已通过省、市美丽乡村建设验收,打造了一个不要门票的乡村旅游景点。到这里来,能品野菜、听蛙声、忆水磨、体验农耕文化,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L书记高兴地告诉我们。

分析:这L书记很高兴,表达了强烈的喜悦之情。他的喜悦之情就是来自于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经典的打造,因此,我们根据材料建议提炼出: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业。

2:别的不说,单是在乡居生活中能够每天“按时看日出”(这是作家福楼拜提出的一个著名的生命命题),就足以使我们感悟生命的意义,尽享生命的欢乐了。

分析:这句话里面的后半句,洋溢着喜悦之情,这种话要高度关注。可以提炼出:让人感悟生命意义,尽享生命欢乐

三、强调性词句:比如最、特别、更等。

1:其四,他在推动乡村社会建设时,特别关注的是,所有的公共事业,都要“大众出钱,大众出力,而且是大众主持。由这些具体的活动引起大众管理公共事务的兴趣,以形成大众管理公共事务的方式”。

分析:“特别关注的是”,表强调,后文是他强调的内容,其中讨论的话题是公共事业,观点就是要大众管理。所以作者的观点就是:公共事业要大众管理公共事务。

2:如何着手乡村现代化?卢作孚的回答是:“政治、经济、文化这三方面的建设诚当并重,但更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当集中一切力量于经济建设。

分析:两个更当,表强调。所以更当后面的内容就是作者想表达的观点,也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四、表结论的词句

1:卢作孚设计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时,一开始就提出了“要将嘉陵江三峡布置成为一个生产的区域、文化的区域、游览的区域”的目标,并且具体规划为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建设、社会建设、环境建设、自治建设等几个方面,这表明,卢作孚的“乡村现代化”是一个“全面现代化”的概念,并不局限为物质的建设而追求乡村政治、经济、文教、社会,环境全方位的改革。

分析:表明的意思是比较确切地指出,这表明意思是由前面的话推出的结论,因此这段话重点在“这表明”后面的内容,提炼下就是:“乡村现代化”要“全面现代化”,对乡村政治、经济、文教、社会、环境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2:梭罗曾因看早晨的阳光,而产生“黎明的感觉”,每天都以新的眼光,以一种新鲜感去重新观察、重新发现已经司空见惯的生活,从而获得新生。

分析:即和就是意思差不多,后面引导的往往是结论性的内容,所以这句话后面强调新,结合内容可以推出:重新观察、发现生活,获得新生。类似的还有材料如果引用古诗词,那么对古诗词进行解释的内容是重点,古诗词本身不需要太过关注,因为作者引用古诗词的目的就是为了体现某个观点,这个观点往往就蕴含在作者的解释之中。

五、材料自身的逻辑

材料的逻辑往往体现的是作者的写作思路,通过一定的逻辑,来更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寻找到材料逻辑,有助于我们迅速找到答案要点。尤其是在一些词语解释、言语理解类的题目中。这些要求理解的内容都是比较生僻、具有深刻内涵,同样,作为读者,第一次看到类似的词语,也是一头雾水。而如果这些词句如果在文章中的分量比较重的话,作者一定会大书特书,按照常规的逻辑,会先去介绍该语句或者词语的含义,然后介绍其意义。

比如2018年对“想象力经济”的理解,作者就是先写想象力经济的含义,再写其意义。

例:2019年谈谈你对“作为精神资源的乡村文化”的理解。同样采取了这种逻辑。

美国作家梭罗曾经倡导一种简朴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他28岁时只身一人来到家乡城外的瓦尔登湖,自建小木屋,自耕自食两年有余,“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可以说,梭罗在乡村生活中重新发现了我们在城市的现代文明中过分重视物质资源而失去的东西,进而启发我们思考“作为精神资源的乡村文化”对人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分析:

“可以说”引导的是结论,那么结论必然是来自于前面的内容,也就是告诉我们,前面的内容中,存在着对结论的解释。

然后我们采取倒推的方法,先看“作为精神资源的乡村文化”这句话,这句话本身就提示我们乡村文化是一种精神资源,那么是什么样的精神资源呢?

所以需要我们往前看:“梭罗在乡村生活中重新发现了我们在城市的现代文明中过分重视物质资源而失去的东西。”告诉我们两点:1.在城市的现代文明过分重视物质资源而失去的精神资源2.这种资源存在乡村生活中。那么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乡村生活才能称之为精神资源呢?

材料对于乡村生活的描述有两句话:1.简朴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2.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

所以这种乡村生活具有物质上简朴、精神上丰富、经过省察、面对人生本质问题的特点,因此我们整合在一起,可以推出含义为:存在于乡村生活,在城市的现代文明过分重视物质资源而失去的精神资源,具备物质简朴、精神丰富、自我省察、面对人生最本质问题的特点。

热门推荐